涅槃非终极,仁心担苦难


在尼泊尔山路十二小时沉思,于心深处映现人类历史种种象征,终觉自己悲心如泉涌,来自字宙终极的创造力,而证知天地当以恩情为本,空寂仅为其一面,遂可确定,诸行诸法虽无常无我,世间虽尽苦,然而「涅槃寂静」却非苦难最后出路。



不论积极消极仍以寂静为本


「涅槃」(Nirvana)一辞最早不来自佛教,却在古印度的奥义书,指「吹熄」,如灯火燃尽,以此描述修行者业泉烧尽而人灭。Nir一字根是否定辞,义为吹,指无、不,去掉、熄灭之意,vana则为编识、智慧者,也有指男女的,故原意就是吹熄或去掉编织之烦恼网,俗世的智慧,及男女之欲火。

佛教大毗婆娑论曾提出十三种涅槃,有些是消极义的否定,也有些是积极义的,如云:「出稠林故,名为涅槃。」但不论积极消极,仍是以「寂静」为本。

大乘唯识宗综合了各派小乘佛教观点,而提出很高境界的湟盘思想,一是「自性清净涅槃」,一是「无住处涅槃」,前者云:「一切法相真如理,虽有客染而本性清净,……其性本寂,故名涅槃。」说明了涅槃性是寂静,后者则「不住失死涅槃,……用而常寂,故名涅槃。」可谓境界甚高,但仍是寂静为本。

而人之不忍悲情,不依寂静为本,却来自无限的宇宙恩情,如泉源涌溢,寂而常用,不空不寂,这才是宇宙终极的显发。



得常乐我净是为大涅槃


涅槃是拂教的终极境界,原始佛教仍是用「吹熄」之消极义,是「无余涅槃」的断见,大乘则加入较积极因素,除了唯识宗讲的「自性清净涅槃」和「无住处涅槃」以外,还有龙树从毕竟义空讲涅槃,如中观论颁所谓「无得亦无至,不断亦不常,不生亦不灭,是说名涅槃」,以一切事物当体即空,而不须舍离世间去言空,故在烦恼与生死中,即悟空性,而达涅槃。

在涅槃经,更要同时安住解脱、如来、般若三法,而人涅槃,即不离诸法得证常乐我净。涅槃就是解脱、如来和般若,三者原是宇宙法性,人能当下在任何状态下得涅槃,无须舍离世间另觅解脱,且当下证佛性佛身无生灭,无过去本来,无烦恼垢,而得常乐我净,是为「大涅槃」,超过其他教派所言的一般涅槃。

「大涅槃」是佛学论涅槃的最高境界,但不论如何从积极角度描述其不离世间,仍逃不了「寂静」的意味,大般涅槃经师子吼品云:「大寂定者,名大涅槃。」德王品云:「是大涅槃无有生想,是名不生不生。」这种「寂定」和「不生」,是很高的不议思境,但始终未能描述天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,及人性涌流的真诚恻隐和亲亲仁民之心,这种仁心要承担苦难,不是解脱苦难,寂定终不是承担性的境界。


上章 目录 下章